放眼亚洲,女总统、女总理层出不穷,近处有印度尼西亚的梅加瓦蒂,泰国的英拉·他信,远看有南亚的贝布托、谢赫·哈西娜等十余位。
然而西方媒体却最愿意拿阿罗约与西方杰出女性相比较,认为其神似撒切尔夫人的行事风格,称呼她为“亚洲铁娘子”。
这顶桂冠对阿罗约而言可谓名副其实,她的从政之路屡现危机,甚至是杀机四伏,每一次她都凭借极高的智慧和机敏的手腕,妥善处理和解决,最终一步一个脚印地巩固自己的政权。
她的父亲曾为总统,当年的阿罗约是千真万确的“第一女儿”,后来又在时势的影响下,依靠自己的努力,成为菲律宾的第二位女总统,并以执政风格强硬灵活兼而有之,成为亚洲女强人,令人不得不赞叹。
“第一女儿”少有大志
1947年4月5日,阿罗约出生在菲律宾邦阿西楠省,原名是格洛丽亚·马卡帕加尔,阿罗约是她嫁给迈克·阿罗约后的称呼,事实上应该叫她阿罗约夫人。
她出生时,父亲迪奥斯达多·马卡帕加尔还是一名出色的律师。当她4岁时父亲已成功竞选为菲律宾的副总统。
也正是这一年,母亲伊娃为她添了一个弟弟布柏伊,自幼敏感、好强的格洛丽亚感觉到父母关爱的转移,于是赌气离开父母,来到城郊棉兰老岛的庄园里,在外祖母的陪伴下度过4年愉快的童年生活。
8岁时,父母将她送入全国最大也最严格的阿桑普申教会学校,这里的每个女生家庭都极为显赫,家族财富和名望的比拼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只有才智和能力才能分出高下。显然格洛丽亚是其中的优胜者,她所有的功课都非常出色,小学和中学,她都是毕业生代表。
14岁那年,她的父亲当选总统,全家住进了马拉卡楠宫。经过总统府的时光洗礼,少女时期的格洛丽亚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她开始在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上进一步提升,她的高中同学对她的评价是:“将来会成大事”。
父亲迪奥斯达多·马卡帕加尔
格洛丽亚大学时就读于美国乔治敦大学,她依然保持着每个科目都很好的态势,后来的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是她的同班同学。
大学毕业后,她与同样出身豪门并是律师的迈克·阿罗约结婚,随后攻读硕士学位,她在菲律宾大学拿到经济学博士学位后,开始在大学里任教。
如果不出意外,她会成为一名大学教授,过着相夫教子的安逸生活。
但世事常常出人意料,1965年她的父亲马卡帕加尔总统卸任后,继任总统马科斯却在当选后废除民主选举,其后20多年的菲律宾处于专制独裁的“马科斯时代”。
自幼接受民主教育、崇尚民主的阿罗约开始投身于反马科斯运动中,就此卷入激烈残酷的政治斗争。
才貌双全女总统
在美国熏陶下,菲律宾一直自认为是民主国家,所以自马科斯开始独裁起,反对他的运动一直没有停息,特别是在尼格诺·阿基诺刚回国准备施展抱负即被马科斯谋杀的情形下,民众的愤怒愈加高涨,通过多方联合发力,马科斯政权终于在人民强大的力量震撼下瓦解。
尼格诺·阿基诺的妻子科拉松·阿基诺继承丈夫的遗志,带着孩子归国领导反马科斯运动,得到广大民众的赏识和支持,最终成为菲律宾第7任总统。
在反马科斯的活跃年代,已被称为阿罗约夫人的格洛丽亚积极投身运动之中,运用她的经济学知识为地下出版社写批评马科斯政府糟糕政策的文章,起草活动宣言,参加那些极富战斗性的反马科斯联盟,并组织和参加公共游行。
在这场运动中,同为优秀女性代表的阿罗约与阿基诺夫人常常身先士卒、并肩作战,在激烈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她们增加了彼此的了解、信任和赏识,因此惺惺相惜并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马卡帕加尔参加反马科斯运动
1986年,39岁的阿罗约受总统阿基诺夫人的邀请,在新政府中任贸易工业部部长助理,并在她的支持下,开始整顿充斥着腐败气息的菲律宾服装贸易工作,严打走私,惩罚贿赂,使得全国贸易出口额大幅增长。由于工作成绩突出,3年后阿罗约出任贸易工业部副长,主管服装出口工作。
1992年和1995年,阿罗约两度当选参议员。1998年当选副总统,成为时任总统埃斯特拉达的副手,并兼任社会福利与发展部长,距离总统宝座只有一步之遥。
2000年时埃斯特拉达总统爆出收受贿赂丑闻,加上他早就为人所诟病的个人作风问题,一时间“倒埃”浪潮不断高涨。
阿罗约抓住机会,在得到一些政坛元老诸如前总统阿基诺夫人的支持后,成为“倒埃”阵营的领军人物。因为按照菲律宾宪法,总统如果无法完成任期,应当由副总统接任总统。
最终,深陷各种丑闻的埃斯特拉达被迫退出政治舞台。
2001年1月22日上午8时,一面崭新的菲律宾国旗在马拉卡楠宫升起。
身材娇小、短发齐肩的阿罗约在40年后凭借自己奋斗,重新步入这座象征权力的白色建筑,出任菲律宾历史上第二位女总统,当时她已年过半百,但看上去依然青春靓丽。
阿罗约之所以能以女性之身成为一国总统,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得益于菲律宾政治的民主化转型。马科斯独裁体制被推翻后,菲律宾出台了1987年宪法,奠定了菲律宾自由民主政治的基础,其后还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有力地促进了女性对政治的参与程度。
而一直以来恢复民主、振兴经济和稳定社会始终是政府无法回避的问题,阿罗约在贸易和经济方面的建树,两任议员期间在地方经济发展上展现的成绩,使多数民众相信她具有较强的发展经济能力。
其次,得益于家族政治的强大力量。阿罗约家族一直是菲律宾举足轻重的豪门,在西班牙殖民时期就人才辈出,在政治与经济领域都有不凡的表现,是当地最有威望和权势的家族。
而阿罗约的丈夫迈克·阿罗约不但是一名有影响的律师,拥有自己的律师事务所和房地产公司,还具有极为出色的政治智慧和潜能。他一心一意鼓励引导妻子成为出色的政治家,并出钱出力,亲自担任妻子的竞选委员会主管。
而出过一任总统的马卡帕加尔家族在家乡也具有一定的势力,两大家族在国会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地方上也有很强的掌控力,在家族势力的助推下,阿罗约获得了令人惊讶、载入史册的大量选票。
其三,社会上性别观念变化起到了助推作用。菲律宾人民受够了马科斯、埃斯特拉达等蛮横强硬却无建树的男领导人的威权政治,有时就渴望改变,于是阿罗约温柔的、纯洁的、非暴力的女性特征就成为一种优势。
更有一些选民认为“女性更负责任”、“女人比男人不贪污或少贪污”以及“女性更真诚”等,越来越多的选民愿意投票给女候选人,才貌双全的阿罗约极为符合人们心目中的女性领导人形象。
其四,阿罗约还得到了军队和警察等强力机构的大力支持。
从小红帽到铁娘子
阿罗约当选总统后,成为美国《时代》的封面人物,并被称为“狼群中的小红帽”,暗指其执政环境险恶。阿罗约在第一个工作日讲话中,也坦承今后所要走的道路是非常艰难的。
她当选后做的第一项工作是解决政治腐败,消除政府在老百姓心目中的腐败印象,树立廉洁政府新形象。
正人先正己,廉政之火从自身烧起,她宣布禁止自己四代以内的亲人和朋友同政府进行涉及经济利益的交易。要求政府各部门避免和她的家族有生意往来,下令收回了政府配给亲兄弟的豪华轿车。
她明确表示,新政府成员的选择标准不是看与总统的私人关系如何,而是要看候选官员的品行、政绩。她本人生活严谨,讲求实效,雷厉风行,她的就任给菲律宾政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一年半后,她开始整肃军警队伍中的腐败现象,下令严打参与犯罪的军警,虽然这些是曾经支持她的势力,但她表示不能一味迁就,必须有所改变。
出身政治家族的阿罗约深知政途的风险,总统宝座的上方永远悬着一把可以使人粉身碎骨的利剑。
2001年4月25日,当最高法院下令逮捕埃斯特拉达时引发了暴乱。受到煽动的几万名穷人围攻总统府。阿罗约异常镇定,果断调动军队击退围攻者,逮捕上百名埃斯特拉达的支持者和个别政治盟友。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很快控制了马尼拉的局势,平息了暴乱。
这不但令国内外对这位身材娇小的女总统刮目相看,国内舆论及商界也一致赞赏,而且也树立了恩威并重的铁女人形象。
事后,意识到贫穷问题严重性的阿罗约开始走进贫民区,挨家挨户了解穷人的疾苦。她在一个反对她的穷人家门前,敲门长达三分钟,这堪称她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也是她总统任期内最难忘的事。
她深刻认识到,只有努力改善国家经济,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才能让穷人、富人都满意。而只要多为穷人办实事,穷人就会支持她。她在此后的执政生涯中一直奉行这条原则。
埃斯特拉达政府给阿罗约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国内通货膨胀率6.6%,失业率在10%以上。
阿罗约为发展本国经济,想尽办法吸收外来资金。2001年11月,她访美与小布什共商反恐大计,从美国一举带回46亿美元的官商援助。
此外,她还得到美国近1亿美元的“安全援助”,包括直升机、巡逻机和来复枪。这些措施有效地抵消了出口受重创的不利因素,使菲律宾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3.4%,在东南亚国家中颇为瞩目。
这趟美国之行阿罗约收获巨大,不但对菲律宾疲软的经济是一剂强心针,也有力地巩固了阿罗约政权。
2003年7月27日,近300名菲律宾军人在马尼拉发动兵变,企图逼迫阿罗约下台。面对危机,阿罗约冷静以待,首先召开内阁会议,随后命令军方出动军队控制形势。同时,她还会见了部分兵变军人的家属,并派谈判小组劝说兵变军人投降。
最终阿罗约在20个小时内就平息了兵变,在危机中尽显她“铁娘子”本色。东南亚主流媒体因此称阿罗约是一位秀外慧中、外柔内刚的女总统,这次事件显示出她高超的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
2004年5月,阿罗约竞选连任成功。可是连任还不到一个月,就发生了菲律宾卡车司机在伊拉克被绑架为人质事件。阿罗约将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冒着惹怒美国的危险,毅然决定从伊拉克撤军。此举赢得了八百万菲律宾海外劳工与国内人民的心。
阿罗约的总统任上危机连续不断,2005年6月,她被指控在总统选举中操纵计票涉嫌舞弊,要求阿罗约辞职的浪潮连绵不绝,甚至她曾经的支持者阿基诺夫人和马卡蒂商业俱乐部都要求她放弃总统职位。
阿罗约沉着应对,她通过电视讲话,指出菲律宾一旦遇到政治危机就有人企图通过违反宪法的行动来颠覆政府,加大正面宣传。同时命令武装部队进行最高警状态,并应天主教会的要求,决定成立一个真相委员会,以调查反对派提出的选举舞弊问题,几个回合下来,阿罗约终于度过了其执政以来的最危险时期。
但接下来的2009年11月23日发生的马京达瑙大屠杀事件,则再一次让阿罗约受到了各方的指责和质疑。
这次事件中,曼古达达图家族57人被杀,其中包括23名记者,其世仇马京达瑙省省长安帕图安家族是凶手,老安帕图安的一个儿子带领武装人员实施了这一惨案,以阻止曼古达达图竞选该省省长一职。
外界普遍认为,安帕图安家族势力膨胀是阿罗约放纵的结果,在无可奈何中,她只得与“最珍贵盟友”安达尔·安帕图安家族进行政治切割,这使得她的统治基础严重受损。
这次大屠杀事件,暴露出菲律宾政坛家族政治治理的本质。安帕图安家族想要“世袭”马京达瑙省省长,而对手曼古达达图家族则想要争夺这一职务,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演变成屠杀,这在菲律宾地方政权争夺中并不少见,只是这次死的人数过多,并且还有三分之一的记者和律师在内,才如此轰动世界。
事实上,仔细分析就可看出,菲律宾实行的是披着民主外衣的家族政治,利益相关的政治家族结成一“党”,在台面上相互竞争总统。
菲律宾前15名总统中有13人沾亲带故,总统职位在马科斯、阿基诺、拉莫斯、埃斯特拉达、阿罗约等家族中“轮流”产生,可谓家族式“轮流坐庄”。
地方政权更是被各地的政治家族把持,有时候职位居然在家族内部“流转”,父传子,子传弟或妹妹、妻子等都不鲜见。
其能否成功取决于“3G(Guns私人武装、Gold金钱、Goons刺客)”。政治家族一般都拥有私人武装,因而在选举临近时,暴力事件就会频频发生。其选举就是一次次的利益分配再分配。
菲律宾家族政治的本质,使得前后任总统“缠斗”成为惯例,离任后的“秋后算账”是无法摆脱的轮回。
“亚洲铁娘子”阿罗约也无法免俗,她在任期内因反腐败被认为是一股清流,但10年前下台后,即被继任的阿基诺三世政府控告选举舞弊、收受巨额回扣等罪名。
但阿罗约不愧是亚洲女强人,她始终坚挺不屈,在经过5年羁押后获释。并于2年前当选为博鳌亚洲论坛理事会理事,再次成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活动家。